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核心要求:小学阶段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,初中阶段每周不少于3节,高中阶段纳入学分管理。同时,通知强调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,逐步提高分值占比,推动“体育中考”改革向纵深发展。这一政策旨在扭转“重智轻体”的教育倾向,从制度层面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。(图: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政策文件截图)
为细化国家政策,XX省教育厅同步推出《中小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》,提出“一年试点、两年推广、三年见效”的实施路径。其中,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成为亮点——计划每年举办省级校园足球联赛、篮球锦标赛等10项以上赛事,覆盖全省90%以上的中小学校;同时建立“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”,实现数据动态监测,并将体质测试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、教师评优挂钩,形成刚性约束机制。(图:XX省某中学学生参加省级篮球赛现场)
在课程设计上,XX市多所中小学打破传统体育课“一刀切”模式,推出“基础体能+兴趣选修”双轨制教学。例如,XX实验小学将体育课分为“必修模块”(如队列队形、广播体操)和“选修模块”(如羽毛球、轮滑、瑜伽),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。数据显示,该校学生体育课出勤率从85%提升至98%,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满意度达92%。(图:XX实验小学学生正在选修羽毛球课)
为延伸体育教育场景,XX区教育局要求全区中小学每周五下午设立“体育社团日”,提供免费课后体育服务。目前,该区已组建田径、游泳、击剑、攀岩等30余类社团,覆盖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。以XX中学为例,其“游泳社团”邀请 former 专业运动员担任教练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游泳技能,更在区级比赛中斩获12枚金牌,实现了“体育育人”与“竞技成绩”的双丰收。(图:XX中学游泳社团学生在泳池训练)
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结果显示,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8.6%,较2022年提升8个百分点。其中,肺活量、立定跳远、50米跑等核心指标改善尤为明显:小学生肺活量平均增长150毫升,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提高3厘米。此外,学生肥胖率从2022年的18.5%降至16.3%,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5%以内,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向好趋势。(图:国家体质测试中心发布的2023年学生体质数据图表)
作为全国首批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”,XX县通过“体育干预+视力筛查”组合策略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当地教育局规定,每节课间必须保证1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,每日累计户外时长不低于2小时;同时联合医院开展“运动处方”定制服务,针对近视学生设计个性化体育方案(如乒乓球、羽毛球等球类运动)。统计显示,该县学生近视新发病率从2021年的12.7%降至2023年的7.9%,体质优良率达到65%,成为全国县域体育双减的标杆案例。(图:XX县某小学学生在课间进行户外跑步活动)
为破解校园体育场地不足的瓶颈,各地纷纷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。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出台相关政策,要求公共体育场馆、社区健身中心在工作日17:00-19:00、周末及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。以北京市为例,全市1800余个社区体育场已全部对学生开放,并通过“线上预约+线下签到”系统实现高效管理,日均接待学生锻炼人次超2万。(图:北京某社区体育场学生正在使用健身器材)
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,XX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起“校园体育器材焕新计划”,向全国100所乡村学校捐赠价值500万元的体育设备,涵盖篮球架、足球门、体操垫等20余类器材。其中,XX县希望小学因器材老化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开展,此次捐赠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。校长表示:“新的器材不仅让学生爱上了体育课,更激发了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,校园里充满了活力。”(图:XX县希望小学学生使用新 donated 篮球架上课)
本周体育双减工作围绕“政策落地—活动创新—数据提质—资源整合”四大维度持续推进,既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刚性约束,也展现了地方实践的创新活力。从校园课程的变革到社会资源的协同,从体质数据的改善到近视防控的突破,每一处进步都彰显着“以体育人”的理念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生成长红利。未来,随着更多细节政策的细化与执行,体育双减必将为学生身心健康筑牢坚实屏障,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。